长征中红军队伍的年轻和朝气震撼人心。有关的几个数字可见一斑:红军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;战斗员平均年龄不足20岁;14岁至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% 。其中,“少年共产国际师”官兵平均年龄18岁。这一集里,我们将通过更多数字的掌握,以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(29岁);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(27岁);进入雪山草地中再也没走出的普通战士——比如17岁的郑金煜——作为主体故事,通过他们的战斗与牺牲,讲述一个关于青春与勇气、青春与牺牲、青春与信念的故事。 [详细]
长征中,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中央军和10个地方军阀部队的围追堵截,全程368天,共发生600余次战斗。数百次战斗中,以数字冠名的“四渡赤水”战役闪亮夺目。此役,国共双方兵力对比创下之最,40万:3万。3万红军依托赤水河辗转腾挪,在初期失利的情况下,反败为胜,最后出其不意突出重围。 本集将以“一渡”、“二渡”、“三渡”、“四渡”赤水为章节,挖掘每一渡中诸如战斗双方的兵力、武器、行军里程、情报截获等数字。 [详细]
1925年,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第一支军队“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”诞生。9年后,这支队伍延伸演变而成的红一军团二师四团,在长征中一路披荆斩棘。当时25岁的团长耿飚、20岁的政委杨成武、继任耿飚的34岁的团长黄开湘,领导四团完成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,为长征胜利居功至伟。 本集,以四团“于都河出发”、“飞夺泸定桥”、“腊子口攻坚战”作为主要故事,讲述一支“铁军”的来龙去脉。 [详细]
党中央在红军长征期间召开的会议共32次,有的会议在同一地点召开过几次。到哈达铺之前,每一次会议,往哪里走?到哪里去?都是商讨争议的一个内容。那么,长征最终的落脚点是哪次会议确定的?怎么确定的?本集通过黎平会议、遵义会议、哈达铺会议三个会议,讲述长征方向的决策风云,落脚点的确定经过。进而揭示“独立自主、实事求是”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针怎么占据主导地位,为长征最终胜利奠定基础。 [详细]
长征期间,各路红军一共会师有8次。本集,在一系列历史与现在的数据展示中,我们讲述长征结束前最后三次会师的前后经过,然后来到当代,通过长征亲历者后人、军博长征展讲解员、百幅长征画作收藏家等人的故事,回答长征为什么能胜利?为什么80年来,长征历史如此具有魅力,一直吸引着国内外的人们?以及,为什么“长征精神”对今天对未来,是如此珍贵的一笔财富? [详细]
关于我们 | 北京电视台&北京新媒体集团&北京网络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3028号 京ICP备 16016867号
Copyright © 2016 Btime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